沙门菌感染通常是由人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然而近年来,与动物接触相关的沙门菌感染暴发频现。自2011年5月以来,美国CDC报道了8起因饲养宠物龟引发的跨州沙门菌暴发事件,涉及全美40个州和哥伦比亚区,发病人数高达390余人,60多人住院。WHO 全球食源性感染网络(GFN)提醒,由于这些美国小乌龟可能有出口到其它国家,因此不排除在其它国家会有类似感染情况的发生。2012年5月11日,美国CDC曾报道了多起因接触被婴儿沙门菌污染的干狗粮而引发的沙门菌暴发,波及13个州,22人患病,通过调查怀疑可能是在喂饲宠物或者接触患病的宠物过程中导致的感染。沙门菌感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是当今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当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沙门菌感染与病原体简介
沙门菌属(salmonella)种类繁多,目前发现有2400多种血清型,是引起食源性腹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沙门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温血动物和冷血脊椎动物的肠道是沙门菌天然的栖息地,常见的动物宿主包括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禽类动物和昆虫。沙门菌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研究发现从人体分离出来的沙门菌血清型在一些动物体内也同样可以分离到,而且人感染沙门菌的类型大多数都是从动物体内分离出的优势菌种,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感染沙门菌确实与动物密切相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7 年起加入全球沙门菌监测系统,对腹泻患者进行沙门菌检测。至今,哨点医院从8所增加至30所,对监测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发现前四位依次是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I4,5,12:i:- 沙门菌(S.I4,5,12:i:-)、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和斯坦利沙门菌(S.stanley)。
沙门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人感染沙门菌后,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症状以胃肠炎多见。感染初期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后可出现呕吐、腹泻、腹痛。日腹泻频率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体温升高,介乎38-40℃间,一般在发病2-4天后出现体温下降。多数病人在2-3天后胃肠炎症状消失。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或致死。
动物感染沙门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临床症状,甚至会降低动物的繁殖能力。
沙门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85%的沙门菌感染由食物引起,常见于被污染的蛋、奶及其制品、肉类、食品、饲料、水产品和污水等外环境,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不少由于接触动物引起的沙门菌感染,主要是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特别是小乌龟、青蛙、蜥蜴、壁虎、蛇、角蟾、变色龙、小刺猬等宠物由于颜色鲜艳,而且比较安静而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家庭成员接触这些宠物后引起沙门菌感染。
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很多时候是隐性携带者,人类通过与动物直接接触而受到感染。另外,通过间接接触而感染的机会也很普遍,如通过接触沙门菌污染的动物生活外环境(笼子、水族馆),动物爬过的衣服、食物、水等。两种途径均是经由消化道感染致病,小孩(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易感。
沙门菌感染的治疗
对症治疗为主。一般病例无须使用抗生素。我省对沙门菌耐药性的长期监测发现,沙门菌菌株对氨苄西林(AMP)、磺胺类(S3)、四环素(TE)、链霉素(S)、萘啶酸(NA)5种抗菌药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吡肟(FEP)、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较敏感。
应如何降低沙门菌感染的风险?
应采取的卫生预防措施:
●对可能受沙门菌污染的食品要进行彻底加热灭菌,是预防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禽蛋食用前须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杀灭沙门菌的目的[3];
●当接触过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或它们生活的外环境后应立即用肥皂或消毒液彻底地用水冲洗手,监护人应协助小孩洗手;
●在准备食物前和吃饭前要洗手;
●宠物逗留过的室内环境应进行彻底地消毒。
●医院特别是产房、儿科病房和传染病病房要彻底消毒,防止院内感染。
切记:
●防止食品被沙门菌污染,特别注意不要吃病、死畜禽的肉类及内脏、不喝生水。生熟食物要分开,谨防交叉污染;
●禁止将人用抗生素用于畜牧场动物而增加动物对沙门菌的耐药性;
●不要让5岁以下小孩子、老年人或者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的人接触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家里最好不要饲养小乌龟等小宠物,避免小孩子接触干狗粮等宠物饲料与饲养区域;
●避免小宠物在家里随意爬行,尤其不要让小宠物进入厨房等准备食物的空间,防止交叉污染;
●不要在托幼机构、儿童保健中心、老人院等公共场所饲养宠物。
转自